大立机器华南地区总代理,机型有大立立式综合加工机、大立五轴立式综合加工机、大立卧式综合加工机、大立小型龙门综合加工机、大立大型龙门综合加工机、大立动柱型立式综合加工机、大立立式铣车複合加工机、大立数控铣床等,台湾进口品质,质量有保证。
5月17日,在乌鲁木齐技师学院数控机床实训室,教师刘辉给同学们讲起关于数控加工专业的一则往事:“人们喝罐装的饮料前,需要先拉开罐子上的易拉环,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件小东西,我们国家以前依赖从国外进口模具,随着一代代数控人的努力,填补了当时易拉环模具制造国产化的空白……”
当初,勤学苦练搞发明扬名学院
在讲解专业课知识的同时,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是刘辉的教学模式,也是刘辉的课堂备受同学们喜爱的原因。
“易拉环对模具的精度要求很高,一刀切下去既要非常薄,又不能断,必须有‘藕断丝连’的感觉。”刘辉说,数控专业的教育教学主要在数控机床车间展开,操作过程程序化,但想要在这个行业成为技术能人,需要有股钻劲儿。
出生于农村的刘辉,2004年毕业于乌鲁木齐技师学院,之后进入南京技术学院进修,学成后留在乌鲁木齐技师学院担任教师。作为乌鲁木齐首批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,当时专业的认知度还不高,刘辉不断为自己加课,学习当时最先进的国内外操作技术。
“我平时生活比较节俭,但买书却很舍得,还下狠心买了台几千块钱的电脑。一回到宿舍,就研究起数控加工软件编程。”刘辉回忆,工作后不久,他便遇到了一个一展所学的机会。
当时学校一台数控机床出现故障,经过刘辉和其他技师排查,发现是机床中的系统伺服放大器电池出现了问题。在当时这种设备的电池需从国外采购,每块成本300余元,且采购周期较长,也会耽误教学时间。
大家都很着急,刘辉一边留心其他技师的说法,一边查阅资料、在电脑上编程模拟,研究了不到一个星期,就找出了症结所在,并尝试用4节普通5号电池与电容替代原有专用电池。就这样,反复尝试后,设备恢复了运行。随后刘辉将这一技术命名为“FANUC数控系统伺服放大器电池”,2019年通过认证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
刘辉扬名全学院,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职业信心。
如今,潜心为师教导学生执着专业
刘辉对待工作的认真劲,也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们。他们多次在市级、自治区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佳绩。
“刘老师和我们一样是从职教生出发的,他对待专业的认真态度和勤学肯钻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,让我学习时充满动力,对未来充满信心。”该校2016级数控加工专业学生唐正阳说,遇到问题,刘老师总是带着大家一起查资料、做实验,攻克技术难题。
几年前,在一次教学中,刘辉和同学们发现在加工极精细化部件时,往往需要在第一遍加工完成后,对部件进行二次甚至三次校正,才能确保误差小于5微米(1毫米=1000微米)。“5微米在加工上是一个坎,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六分之一,是目前国内数控机床加工的极致。”刘辉说,成功还是失败,往往就取决于极小的差距。
对此,刘辉带着同学们一起反复试验,最终发现,之前的较大误差来源于首次加工时的对刀环节。“这微小的差距,靠肉眼和普通设备是很难发现的。我们就想能否通过一个类似于‘放大镜’的设备,在生产加工前精调设备,尽最大可能缩小误差。”于是,刘辉利用常见的仪表设备开始不断研究,一套运用了仪表、检测系统的“车床对刀仪”被发明出来,就好像为数控机床安上了眼睛。经测试,将误差降低到了5微米以下,甚至接近于零,从而免去了二次加工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精益求精的背后,是刘辉对机械的痴迷与执着。加工的时候,他听着声音,不断做记录对比,脑子里装着一批加工参数:转速、刀具磨损度……有些产品做了好多次仍不完美,刘辉就连吃饭走路都在思考,琢磨着模具从哪里下手。“有的朋友调侃我,说我见到机械比谁都亲。”刘辉说,这是与数控机床朝夕相处后的习惯。
经过十多年的磨砺,刘辉从中职学生蜕变为技能大师――2012年被德国汉斯?赛德尔基金会授予“精密机械工长”称号;2013年被授予“乌鲁木齐市优秀人才称号”;2017年经济技术开发区(头屯河区)人社局评审,成为“刘辉数控加工技能大师工作室”负责人……
现在,刘辉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传承上。“我最大的目标就是把所有的学生带出师,将来能够独当一面。为国家的数控机床发展贡献更多力量。”刘辉说。